之前我们在公众号介绍过如何通过控制工艺(茶叶的风味从何而来)以及冲泡条件(泡茶无小事),产生各式各样茶的风味。接下来我们要谈谈人类摄入食物后,大脑如何产生对食物的味道感觉。
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味道不存在于风味多样的食物之中,如同颜色并不存在于五颜六色的物体中一样。
物体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了不同波长的光,这些光进入眼球之后,我们的大脑将这些不同波长的光转换为颜色来赋予其意义。
换句话说,自然界只存在不同波长的光,是我们的大脑将特定波长范围的光定义为某种颜色,比如我们的大脑将610~700nm波长的光定义为红色。
类似的,所谓食物的味道,是大量不同的分子,人体通过嗅觉、味觉、触觉感知到它们,再由大脑把这些不同的分子及其组合定义为不同的味道。
让我们先从相对简单的味觉系统讲起。这里的味觉系统指的是我们吃进食物和饮料,里面的分子或者离子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觉细胞,神经系统将这些刺激传导给大脑,大脑将不同的刺激分类,并将不同类型的刺激定义为不同的味觉。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味觉其实只有五种——咸、甜、酸、苦、鲜,它们也被称为基本味觉。一方面人类的舌头只能品尝出这五种味道,另一方面对这五种味道的感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这五种味觉代表着五种类型的刺激及其受体(味觉细胞)。这些受体位于舌头上分布的味蕾。每一种类型的的刺激都对相应类型的受体产生影响。分子生物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实验确认了这些不同的味觉通道和受体。
咸味:来自于盐离子产生的刺激,主要是钠离子和钾离子。哺乳动物的祖先来自海洋,体液中含有盐分,咸对于保持体液中盐的含量有重要意义。
甜味:来自于糖类分子产生的刺激,主要的糖类分子包括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分子等。由于糖类是高能量的信号,因此对甜味的偏好是哺乳动物与生俱来的。母乳和成熟的水果都是甜的。实验表明,新生儿就能对甜味的刺激表达出愉快的情绪,说明对甜味的偏好是天生的。
鲜味:来自于氨基酸(主要是L-谷氨酸)离子产生的刺激,它们存在于肉汤和肉类中,代表了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
酸味:来自于氢离子产生的刺激。酸味意味着食物可能变质了。新生儿对酸味的刺激能表现出明显的厌恶。
苦味:来自于苦味复合物产生的刺激,如大量生物碱,代表有剧毒的乌头碱。苦味是有毒物质的信号,提示人类应该拒绝。编码苦味受体的基因数量庞大,种类多样(超过100个基因),反映出检测有害物质并拒绝食用它们对杂食性的人类保命非常重要。新生儿对苦味的刺激会产生恶心、痛苦的表情,同时张开嘴想要吐出刺激物。
大家可能对舌头只能品尝出五种基本味道有些疑惑,明明食物也好、茶也好何止五种简单的味道嘛。如果大家手边有食物或者茶,可以试着捏起鼻子试吃下,会不会感觉到味道寡淡了许多。
那是因为人们感知到的绝大多数味道来源于嗅觉(鼻腔的功能),这也是感冒鼻塞时吃东西没味道的原因。我们在以后的文章里会聊聊嗅觉与味道的关系。
总之,今天提到的咸、甜、酸、苦、鲜五种基本味觉,我们只是单独表述了它们最简单的性质,实际上,在人类的饮食中,只要各种性质有合适的组合,任何一种食物或饮料都会是吸引人的。因此,尽管甜通常被认为是最吸引人的味觉品质,但是在人类的食谱中也不缺乏对于咸肉、酸奶油、茶、咖啡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