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常用的闷泡、坐杯对于老茶友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泡茶小白来说,直接说这几个词要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小编就遇到过一个新手茶友,他在泡乌龙茶的时候前几泡直接出汤没有问题,但是到第三泡之后他就盖上盖子并且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过了好久也不见他继续。小编替他着急呢,问他怎么不继续了,他回答说:“不是说冲泡到后面要适当地坐杯么,我这不是在等吗”。当时小编就觉得他肯定对坐杯有什么误解,不过这也不能怪他,要是没有专门解释过,新手茶友不知道坐杯需要多久也是正常的事情。小编今天就专门来解释一下坐杯、闷泡的区别,这些都是泡茶的小技巧,想泡出好喝的茶一定得学一学。
坐杯,无论是理解成让茶叶坐在杯子里,还是坐着等茶泡好,它都是等茶物质析出,延缓出汤的意思。它通常是用几冲过后,茶汤滋味变淡了的时候使用,延缓的时间通常以秒来计,每多冲一杯,坐杯的时间增加十秒左右。拿普通的乌龙茶作为例子,头几冲都是五秒左右出汤,到了滋味变淡了的第四冲,最好十五秒左右出汤,第五冲就是二十五秒左右,依此类推。闷泡,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浸在水中,盖上盖子泡。
从开始闷泡到出汤,所需要的时间都是三分钟以上。这其实是用来检查茶叶质量的一个技巧,茶叶在杯子中浸得久了,大多数物质全部浸出,茶汤就会变得苦涩而浓烈,这时就能很清楚地发现茶叶的缺点,好茶不怕闷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有一类茶比较适合闷泡,就是普洱熟茶,闷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醇、厚、和的品质。
坐杯与闷泡本质上就是人为地延长出汤时间,以提香增质。区别在于坐杯时间一般以秒计算,闷泡则多以分计算。
另外,闷泡严格讲是一种检测手段,而坐杯则是一种品饮手法。
坐杯时间长短,除了考虑到不同茶叶工艺特色之外,还应符合自身对于口感的关切。有些人喜欢浓一些,有些人则喜欢淡一些,全凭自己欢喜。
那问题也就来了:铁观音茶能坐杯吗?适合坐杯吗?作为半发酵茶类的典型代表,铁观音茶外形卷曲,长得一身蜻蜓头、螺旋体、蛤蟆腿,要想真正领略到铁观音茶的色香味,水唯有用沸水才能激扬其香,茶具则首选盖杯这类内部空间比较紧凑,又不夺味、不吸香的茶器,以聚其香,并在冲泡中快速地舒筋展骨,析出各种营养物质。
在实际冲泡中,一般而言铁观音茶在沸水冲 激 后,以杯盖边缘气泡破灭时,为最佳的出汤时间。
工艺精湛、茶质优良的话,义芳君认为,前三冲,甚至是前四冲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坐杯,坐杯反而坏事,基本上水香一体,韵自天成。而到了第五冲之后,可以每冲泡一次,适当增加5-10秒左右的坐杯。
此外,还须根据茶质的老嫩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坐杯。
以秋茶为例,早秋铁观音茶叶比较嫩,茶叶内含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比较高,其实毋须坐杯,容易涩感偏强;而白露前后的铁观音茶叶不老不嫩,成品茶的综合品质比较高,按照正常的冲泡手法即可;至于茶季尾端的茶叶比较粗老,成品茶滋味往往没有之前的层次丰富,可以在四泡以后增加坐杯手法。
当然啦,也有茶人会说,现在的铁观音还能这么耐冲泡吗?顶多四冲,就扔掉了。这就另当别论了。
很多新手茶友还在纠结坐杯需不需要盖盖子,主要问题就出在闷泡把盖盖子这一点提了出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除了闷泡其它都不需要盖盖子,但其实坐杯也是需要盖盖子的。一般需要坐杯的茶基本上都是秒出汤,就像非球形的乌龙茶,第一次出汤只需要五秒,用盖碗泡茶的话相当于倒好水就要拿盖子盖上出汤了,出汤速度太快了,也就没有特意指出需要盖盖子这一说。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铁观音茶每次冲泡完后,可以手拿盖碗,往下甩一甩,让茶汤尽量出尽,不要留根,以免对下一冲的茶水汤色、滋味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坐杯和闷泡虽然只是泡茶中的细节,但在新手学习泡茶之时,却又至关重要。分清这两者的区别,让你在泡好茶的路上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