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自己读初中那会儿大概96年左右,
有一天我外婆去给别人家采茶回来很神秘的对我说她采的那种茶喝上去鲜甜还有奶香,
要卖好几千元一斤,但是她也说不出那叫什么茶。
我当时很好奇什么茶会有奶香还卖这么贵,那时候她帮别人家采一天茶叶的工资也就12元,
在普通工厂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五六百元。
后来才知道这种茶叫白茶,当时安吉人和一些茶商就把这茶叫白茶,只有官方才叫安吉白茶。
没过几年安吉政府便开始大力推广种植安吉白茶了,
那时候虽然白茶卖价很高但并没有交易市场,
阿里巴巴还只是《一千零一夜》里面的主人公。
安吉的老百姓担心种了卖不掉,很多人便处于观望状态,
一些农民人宁愿选择去打工也不指望荒山能变金山。
对,上世纪90年末安吉绝大部分的山都是荒野山林,山上除了毛竹值点钱好像没有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了。
山里人有时候为了增加一些收入偶尔会去山上砍一些柴卖。
我自己也曾上山背过毛竹和这些柴,说实话,这些活真不是人干的,
一两百斤的担子压身上这种活干多了会有明显的后遗症,我妈现在就经常性腰疼
后来随着煤气的普及,上山砍柴的收入越来越低了,当时我也纳闷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去砍柴却不选择去做生意?
回过头来才明白那时候山里人连做生意的本钱都没有,
自己穷,亲戚朋友也穷,借钱都没有门路,银行贷款?那是想多了。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上天赐予安吉人的这片叶子,
如果当年(上世纪80年代初)安吉白茶也就是现在的“白叶一号茶树”没有被开发出来,
安吉的老百姓特别溪龙和昆铜山区的老百姓大概率会继续吃很多年的土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幼年时游走于昆铜和溪龙交界处却没有一条像样马路,
一到下雨天这种狭窄的乡村小道就布满了烂泥和水坑只能走中间凸起的长着青草的那部分,
有些人家还住着那种黄泥隔砖裸露的土培房。
这两个地方和安吉大多数地方一样交通不便利,以高山和丘陵为主缺少大面积的空旷平原,
很难发展工业区,工业企业非常少。
那时候的绿水青山还不是金山银山,安吉的山里人普遍靠着山却靠不住山。
此时隔壁的长兴县正在轰轰烈烈搞工业,交通不便利的安吉老百姓确实很迷茫,不在迷茫中消失就是在迷茫中爆发,
最终凭借着勤劳智慧和本土资源优势搞出了三个产业,竹业、椅业和茶业。
这三个产业几乎同时起步,依次爆发出惊人的致富能力,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
发展初期都是通过订单形式在千家万户的作坊中生产再组配销售出去,
所以安吉经历了几乎村村有人办厂的时代,延续至今。
历经30余年发展,安吉竹产业总产值200多亿元,
从业人员近3万人,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近10%的竹业总产值。
安吉已成为中国的“椅业之乡”,是全国最大的办公椅生产基地,椅业已成为安吉县第一大支柱产业。
目前,安吉县域内白茶种植面积已达20.06万亩,2021年产值超过31亿元,
产业链从业人员占安吉总人口的近1/3,这是安吉三个支柱产业中最普惠的产业,没有之一。
安吉很多村落依靠这片叶子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原先安吉数一数二的贫困村因这片叶子一跃成为安吉数一数二的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