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作工艺 >>正文

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两种方法
2013/11/28 15:10:02  云南普洱茶网 叶子  点击参与
 
fiogf49gjkf0d

    一、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

    大锅熬制茶膏制作过程

    云南土制的普洱茶膏,即“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期发明的?目前仍是一个悬案。


    我们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只知道清代皇帝雍正给云南总督鄂尔泰所发的圣旨(1729年)。第一次知道清代就有“茶膏”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只能猜测,这种“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 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 ~ 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 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 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二、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

    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
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  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 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  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  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  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①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②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③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 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④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⑤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 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茶叶新资源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上一篇:现代普洱茶膏的主要制作工艺 下一篇:追寻普洱茶膏的制作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
昵称:


 
深圳半导体设备展|2023第2
浙江铝工业展|2023宁波铝工
不锈钢展会|2023宁波不锈钢
母婴用品展|2023沈阳孕婴童
天山茶城这些“明前茶”正热销
开往春天的列车|中国茶叶博物馆
2023年上海数字产品博览会
2023年杭州茶文化博览会启幕
2023深圳国际芯片产业展览会
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的专属身份!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法律申明 | 付款方式.

服务在线:400-6799-160 0755-32939218  邮箱:tea160@tea160.com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展会合作及编辑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2011 深圳市中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1028536号-1  茶叶新资源:www.tea1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