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调砂,不成器。
六月/整理
所谓调砂,就是在练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熟(或半熟)砂粒。调砂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工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开始学会烧制陶器时就知道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砂子,以提高成品率。
调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调入的砂料颗粒大小、调兑比例各有不同而已。调砂的实质是改变泥的质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增强壶的透气性,不只是装饰手法,更是工艺的需要。铺砂、嵌砂等都是装饰手法的一种表现。
但是老壶调砂的很少。有的老壶看似调砂,实际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较高、加之纯手工炼泥方式造成的,粗而不糙,看着粗犷,但手感润滑。现在流行的调熟砂是对老壶质感的模仿,泥料目数大,通过调熟砂虽能达到表面粗犷的视觉效果,但上手摸的手感不同。
为什么要调砂呢?对紫砂制作来说有什么好处?
增强用养效果
我们都知道石英含量高的矿料,气孔结构好,用养效果就好。将石英含量高的矿料调配进普通泥料中,可提高坯体的石英含量,增强坯体开放性气孔的比重,用养后变化明显,效果丰富。
砂,可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在烧制时不收缩,可提高成品率,增强透气性。泥料太细则粘手,太粗则制坯困难,调入合适的砂可方便制坯。例如制作小红泥的熟砂,添加进小红泥生料中,可对坯体起“脊”性作用,使之“坚骨”,降低制作难度。
烧结温度既制约呈色也制约透气性,特定温度只能呈现特定颜色,达到特定透气性。但呈色和透气又是矛盾的,温度越高呈色越饱和,透气性就越差。
通过调砂,还可调控成品的色泽和滋润感。例如,在底槽青中加入石黄,不但可以降低烧成温度,而且可以提高成品的质感与滋润度。由于加入量的不同,同为底槽青壶,色泽会差别很大。
调砂后,可高温烧造以提高呈色的饱和度,而又不玻化、导致透气性降低。有些矿料,石英含量不多,但低熔点的有机物含量也少,烧成需要很高的烧结温度,不仅耗能,而且占窑位时间长,制作成本相对就高。如果我们将黏土含量多的矿料颗粒添加进去,就可降低烧结温度,最终降低成本。
天然矿呈色单调,仅有三种。调砂制泥可增加泥料花色,而不改变紫砂泥特性。
用颜色不同的紫砂原矿,以通粉加通粉或通粉加粗砂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砂,以这样的方式会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紫砂壶。好比画家画画,几个不同颜色的颜料,通过不同颜色的颜料按一定的比例就可以调出五彩缤纷绚丽悦目的颜色,画出精彩的画来。
“乱砂调配”后,因配料烧成收缩率不尽相同,成品会产生特殊肌理,悦目而赏心。
一把壶调砂调得好,
会增色不少十分养眼;
调得不好,
就会适得其反不忍目睹;
有经验的师傅当然会了然于胸。
有些朋友因为缺乏对调砂概念的了解,
而误认为调砂就是调化工颜料,
谈调砂而色变。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商家把低档泥料加入大量化工颜料来调出稀奇古怪的颜色,以此来宣传说新发现的矿料或某某大家秘传调砂之类的目的,这样的所谓‘调砂’充其量也只能叫‘调色’,或许称之为‘染色’更为恰当,大家不要太过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