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调研茶产业。
黄山,是我们引为骄傲的第一山水王牌;茶叶,是我们引为自豪的第一农产品资源;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不断壮大茶产业是黄山人民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近年来,黄山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结合实际提出并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八个一批”、农业产业化“635”转型增效行动,加快发展具有黄山特色的现代农业,“三农”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凸现,农村民生极大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11年以7952元的收入水平和18.4%的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20元,在全省排第四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75元。
黄山市拥有悠久的茶业史和独特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全国重点名茶产区和安徽省主产茶区,茶业是黄山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业这一最富特色的传统产业作为民生经济、富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走茶园、访茶企、问茶情,连续4年深入茶区开展专题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为黄山茶产业发展做出战略性、决策性部署,全市上下坚持以“生态基地、品质提升、品牌塑造、龙头培育”四大工程为主线,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围绕加快基地建设等10个方面重点工作,强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 《黄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黄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和《黄山市加强茶业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面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产业发展环境空前优越,黄山茶产业正处在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粗放加工向清洁化加工、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大宗茶向名优茶的重大转变过程之中,呈现出生机盎然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2.5万吨,实现产值16.9亿元,产量占全省29.4%、产值占全省37.6%,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一位。综合产值61亿元,比2010年增32.6%。茶园亩产值达到2380元,比全省高130元、全国高506.2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414元。
基地建设步伐稳步向前。各地围绕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推进良种化、生态化、立体化、标准化水平。全市已建设生态高效茶园10.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10.8万亩,良种茶园面积比率达到15.2%。全市茶园“三品”认证面积达70.1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8.7%、全省认证面积的40%、全国无公害茶园面积的3.7%,认证面积和认证比率名列全省第一。与此同时,全市各地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基层村组为依托,积极组建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虫黄板、生物植物源农药,最大限度控制和降低土壤及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有力保障了茶叶质量安全。目前,全市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3.5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33%。有152家企业获得QS认证,20多家出口企业实行出口基地备案。
品牌建设再创历史辉煌。为提高黄山茶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努力开拓市场,促进黄山茶品牌价值提升,达到“打响品牌、提升品位、扩大交流、促进合作”效果。从2005年起,围绕“名山、秀水、黄山茶”主题,黄山市每年在北京、上海等地自主举办黄山茶大型展示推介会、经贸洽谈与企业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类茶文化节、中博会、交易会等,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形式、广视角、全方位地展示黄山优越生态环境和黄山名茶魅力所在,宣传徽文化和茶文化,推介一批强势品牌,树立黄山茶“安全、绿色、精品”形象。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3个企业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56个企业和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祁山牌”祁门红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原产地标记注册,成为全国第5例原产地标记注册和茶叶行业首例注册;黄山毛峰茶、太平猴魁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平猴魁”、“祁门红茶”证明商标得到国家工商局批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立足于黄山茶产业的做大做强,近年来,黄山市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了对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做强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的骨干龙头企业。同时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重组和租赁等方式,促进一批小企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全市茶叶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新建或改造厂房,更新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清洁化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产业发展、科技为先”理念,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步伐,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产品,大大提升黄山茶叶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占全省茶业类省级龙头企业数39.4%,市级龙头企业35家,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34.6%。全市拥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8家,为全国地级市之最。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上市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实现“十二五”茶企业上市的突破。
茶旅结合模式方兴未艾。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茶以旅兴、旅以茶名”的茶旅结合良性发展格局在黄山蓬勃兴起,“茶叶博物馆 (文化园)+旅游名胜+休闲垂钓+茶馆茶艺”建设已为茶旅结合发展的新模式。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国内外旅游团队及游客10多万人,得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广泛赞誉。黄山区北大门“现代茶博园”基地、徽州区“唐模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基地、休宁“荣山示范园”基地、歙县“蜈蚣岭生态”基地、屯溪区“红旗茶事体验园”、祁门县“牯牛降金山茶叶生态园”基地等一批茶叶基地,已成为广大茶人、旅游爱好者和普通百姓经常造访的休闲养生之地,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茶产业发展亮丽一章。茶产业链条的逐步延伸,速溶茶、茶粉、茶饮料、奶茶、茶饼干等一批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已研发并相继投产。
茶产业是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和健康产业,加快发展茶产业,振兴黄山茶业经济,是实现转型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将进一步明确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坚持不懈把黄山茶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
屯溪区:“三位一体”发展都市农业
近年来,屯溪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做精一产,坚持科技、生态、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配置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生态效益好的主导产业和农业示范园,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城郊都市农业转型。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该区都市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围绕精细农业和数字农业,一大批自主创新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农业科技成果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项,申请专利12项。
不断深入实施绿色提升高潮,生态农业效益逐渐显现。突出抓好慈张线、省道103线、花山公路等旅游干道两侧的苗木基地建设,完成50处绿色质量提升点,新建苗木基地1100亩,改造苗木基地1200亩。
大力发展集生产、观光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今年,该区着力建设鬲山市民开心菜园、东关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效益较高的农业园区基地16处,面积达8300多亩,建设温室大棚面积近2000亩。
黄山区:打造现代农业精品
黄山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安徽省2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示范区总面积3万亩,总投资达6.6亿元,是集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精品工程“十园、三村、二院”雏形已定。茶博园、竹博园、树莓园、茶花园、花卉盆景园、粮蔬园、虎林园、厚海风情园、垂钓园、农民公园“十园”农旅结合浑然天成;饶村、新村、白果树三个新村及农机服务大院、谭家大院拓展农业功能,示范区已成为特色农业的观光点、黄山旅游的新景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黄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以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和4A级景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精心打造“山上奇特、山下独特”的黄山旅游新景区,使示范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展示区。
徽州区:产业富民促和谐
近年来,徽州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实现了七大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以创建富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叶综合产值达到了8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到5800元。今年5月,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谢正安”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蔬菜种植面积5.5万亩,商品菜产量5.6万吨,产值10350万元;蜂群突破11万群,蜂产品7000多吨;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15万头、肉类总产9000多吨、家禽饲养量80万羽、蛋类总产量达3000多吨;水产养殖面积10500亩,上市水产品1000多吨,产值2000多万元;各类苗木基地4000亩;油茶林面积1万亩,拥有“省定点油茶良种生产基地”2处和“裕籽贵”、“康贝”、“恒绿”3个茶油品牌;全区各类竹林面积达8万亩,加工企业产值超亿元。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实现了徽州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3.71亿元,同比增16.7%;农民人均纯收入4878元,同比增18.8%。
歙县:黄山贡菊成瑰宝
黄山贡菊最早产自歙县北岸镇金竹岭村一带,当地种植菊花已有700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黄山贡菊因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而名扬天下。据《中国土特名产辞典》记载:“黄山贡菊又称徽州贡菊(徽菊)……主产于歙县”,被业内专家尊称为“四大名菊”之首。《中国药典》誉之为“菊中之冠”、“民族瑰宝”。黄山贡菊既有观赏饮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记载:菊花“性寒、味甘,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
目前,歙县黄山贡菊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年产量4500吨,一产产值4亿元,综合产值达10亿元。黄山贡菊主要品牌有“雅盛”、“芽典”、“徽源”、“汪满田”、“翠明缘”等10余家。1997年,歙县黄山贡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了品牌宣传后,迅速享誉全国。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黄山贡菊实施原产地域保护,保护范围为歙县现辖行政区域。从此,黄山贡菊逐步走向地域化保护、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包装、品牌化销售的产销两旺时期。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山东、天津、广东等地,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十二五”期间,歙县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将黄山贡菊打造成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和谐产业。
休宁县:打造绿色有机的健康国饮
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休宁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以有机茶开发为总抓手,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坚持发展绿色有机茶业。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茶农主动参与等方式,主抓茶园管理从 “源头”上控制农残,抓“龙头”企业推行清洁化生产,构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控制体系,初步形成茶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质量监控网络,倾力打造安全健康茶叶。目前全县20万亩茶园获无公害茶产地认证,有机茶颁证3万亩;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5家;5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23家企业分别获ISO9001、HACCP、GAP、QS认证;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2011年自产茶叶0.73万吨,生产加工出口3.7万吨,综合产值15亿元。先后获得“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全国特色产茶县”、“全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誉。
黟县:乡村旅游特色显
黟县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程中,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构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乡村旅游大景区格局,形成了以古村落观光旅游为基础,逐步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农事参与、生态养生、影视创作等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旅游快速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按照“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的发展思路,县政府出台了《黟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管理办法》,设立农家乐扶持直补资金和旅游商品发展专项资金,延伸乡村旅游富农惠民产业链。目前,全县星级农家乐旅游示范户有17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4处,国家、省级旅游商品定点企业3家,个体私营旅游商品企业180多个,年创旅游商品产值2.7亿元。全县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农民收入的30%来自于旅游业,农旅结合,强农富民,乡村旅游特色经济熠熠生辉。
祁门:祁红发展再铸辉煌
今年以来,祁门县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祁红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启动了祁红产业发展“2111”计划(即通过10年左右努力,建设20万亩红茶基地,实现产量1万吨,综合产值超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1万元来自祁红产业),以增强红茶龙头企业实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共新增生态高效茶园2万亩,发展有机茶园3.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4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0%以上,全县茶叶产量4900吨,比上年增12.64%,茶叶产值33000万元,比上年增29.21%。其中:全县红茶产量 4100吨,比上年增13.88%,产值26500万元,比上年增37.30%。
|